战术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公元前五百年
战争唤醒了我们去了解冲突对峙的欲望。今天我们在街头与媒体中观察到许多匆促的摩擦与打斗,常可见到人们采取策略性的举措来获取利益或逃离危险。然而,现代规划并没有把这些源自无法控制的人类意志的日常活动纳入考量,相反地,规划师往往采用宏大的假设去清理这些无法避免的持续行动。
人类为了运用有限的资源,并调整自己去适应人造环境,而发动在场及时的行动,这些作为是立即的解决方法与因应的后续行为,如同是战场上实施的基本求生战术,需要被识别与侦测,并且进一步转换成为设计机制。它们正是催生都市改造的社会政治动力的核心。
以下内容是从日常生活中较为隐晦的面向中观察得来的主要战术,不妨作为微观都市工作途径的出发点:
虚实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孙子兵法》,公元前五百年
道家形上学关注于这个世界所轻忽的弱小与其它隐微的行为。建筑家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可能认为“少即是多”,其实道家所指不仅止于少即是多,无论事物看起来多么脆弱,少反而是更关键。极简主义者挪用道家/禅宗的思想,认为将预想的形式加以纯化,可以塑造出一个精神丰沛的情境,然而,这种带有假设性的美学化作法从来没有触及无常无形存在状态的核心。
最近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与数字基因运算系统被应用来处理不断改变的环境脉络,期望表现出自由的精神。事实上,如同在古典主义浪漫派中,形式与形状或许令人赞叹且具有魅力,却不见得能承载那些稍纵即逝的诉诸于基本人性需求的意义。整体场景的设计必须容许有形与无形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影响人们日常的理解与判断。
《孙子兵法》中强调打胜仗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如何细腻把玩隐微性的物资,以进行策略性的部署。不论是采用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方式,均适用于无形的或是暂留飘忽的物质之利用上,终极的武力端视在时空中安排低限性的设施所取得的整体效应而定。作者孙子成长于古代中国中的一个强邻环伺的小王国中,阐释了道家哲学根本内涵,也说明其如何反应在现实世界上。
长期以来,源起于欧洲的现代设计文化引导我们关注可见形式的再现与完成。然而,在量体与体积的视觉向度的另一面,建筑师必须学习如何运用日常可及的资源,通常是微小或是不起眼的组件,以创造在变迁的环境中能够辅助事物畅流的预期条件。
地形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致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孙子兵法》,公元前五百年
我们所附着的地表面提振了存在上的内在识觉,我们不一定会注意看地面,但是却完全可以认知其存在,改变地平面的结果将牵动感官与知觉,地形建构了我们的地平向度,影响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机制与物理活动条件。
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提议的斜面循环是早期对于此类根本革命的试探。我在“可有可无”展览中的装置作品是在一个易于掌控的尺度上操作的例子1,让人与山羊在微微倾斜的坡面上行走,以进一步揭露空间中细微的影响因素。
在画廊里新地板的表面是由会发出声响的钢板所制,这指出地面上的人行步道其实是一个影响行走经验的重大却不易察觉的因素,铺面上的小细节可造成小干扰,牵引视线与感官,而可能累积成集体性的动作。在公共空间的铺面上,介于已定义和未定义的纹理之间的地方及其边缘位置是公共场域中的前线地区。
对野地斥候作战来说,在城市里占领一个视线优良的战略地点是一项优先考量,位置的选择可依据该地区地形的认识、景观与心理性地理的了解来作判断,这些基准提供了选择环境关系的洞见,有助于开启有利的会合,并避免致命的围堵。
先古流传的相地术是透过解读自然地景来选择理想的屯居地点,应被重新考虑当作基本的指导原则。台北是亚洲最后一个于十九世纪以“风水”原则规划的城市,其系统以神秘的龙形为依据,台北老城在精心选择下建于龙穴的盆地上,介于龙尾的山瘠与河岸地之间,这类地区被认为比较安全,地震记录也显示这里较少地块运动。
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造桥与拆桥的策略对于建立通路而言十分重要,建造或是破坏的速度,以及对两岸实况的了解程度,均影响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在香港,摩天大楼之间与高地之间的天桥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新层次,也明显地有助于香港的商业蓬勃。
欺敌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公元前五百年
与观者的第一线接触是外表,有关于表象后的物质的印象,也立即被制造出来。为了塑造一个受欢迎的外貌,将无可避免地应用伪装或是套上幻象。在孙子的时代曾有一个“空城计”的故事,描写如何在城门口保持日常生活的状态,创造出具有周全准备的自信假象,而轻易吓阻强敌。然且,这种欺敌的方法并非在于制造幻觉或仅只是心理上的角力,其目的是去寻找一个穿透人类天性的管道,以达成更具深度与效力的相互接触。
槟榔是一种在东南亚常见的热带棕梠树种子,在咀嚼时会对人体产生刺激的作用。在台北,卖槟榔的年轻女子被称为“槟榔西施”,她们身着性感的特制服饰,站在闪着霓虹灯的玻璃亭内外,吸引开车经过的人们来购买槟榔。装有滚轮的贩卖亭是特别订作成可以移动的,以便在开市的时候推到马路边缘处。这些炫丽的身体与场景为了诱发互动而设计,俨然成为都市中有建设性的一部份。
当警察取缔时,非法营业的摊贩必须能够消失无踪,因此他们的推车、储物箱与遮布采取可移动、可分解、可重组的设计,撤退的路线是事先即规划妥当。在沉闷无趣与法令之间的夹缝中,这些具有时间意识的工具得以有效地介入其中。
在印度传统医学阿尤维德(ayurveda)的学说中,味觉被认为是了解自然与食材品质的基本参考要件。“盼”(Pan)是一种与槟榔相似的提神草药,在印度四处可见,以一张可食的绿叶包起许多香料、甜品、草药与烟草,其口味与香气沁入心脾与四周的氛围,建构出城市的特色与原始品味。
除了引进一种知识模式与一种运作系统之外,透过进口物品、食谱、香精、织品与生活方式,全球化也悄悄带入了某种味道与气味。发生在口鼻之间的诱人眩惑也是都市转变的原始动力之一部分,此转变终将在实质环境中具体化。
迂回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孙子兵法》,公元前五百年
在高度密集与竞争的环境下求生存,个人必须在行为规范和危险的边际上冒险,而为了要安全过关,有时甚至需要颠覆危险禁区。在情境主义(Situationism)的“游离”(détournement)概念兴起之前,这种迂回早已在集体的层次上被实践。
在曼谷,街头摊贩群集在铁路的两旁,形成都市里的菜市场。当火车经过时,摊贩会移动他们的货品与遮阳篷至轨道两侧,而火车离开之后,原本的市集又重新聚集。具有相同兴趣的出租车司机藉无线电集合到某一路段进行抗争活动、或一起向警方或是另一派系的司机施压对抗,他们将马路变成一座竞技场,与公共运输的使用并存。
经由直觉,儿童会不断地在简单的事物与环境中延伸他们的经验,像是把一段绳索当成一条巨蟒,将一个水洼变成一座游泳池。本质上,迂回是一组在都市形成过程中遭致灭绝的行动。当占屋族来到开罗的“死亡城市”,这里的居民以墓地为家,原有的都市多重复杂性返回到与另一时空和来世的古老连结。
在现实中,人们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这些城市的管理阶层也会好意地默许,以维持共存。在孟买,有些存在超过五年的临时违章建筑已取得合法居住与使用的权利,在哥本哈根的克里思丁纳(Christiana)也有相仿的例子,嬉皮们在城市中心验证他们的生活方式。
碉堡
我突然领悟到在避难所与教会(是礼拜祷告之处也是救赎之地)之间的共通点。
保罗.维希留,《从现代主义到超现代主义与其外》,一九九七
在保罗.维希留的想法中,第三阶段的速度革命使我们更像是居住在一个紧缩的碉堡化空间。藉由数字科技的协助,虚拟遨游提供了一个漫游者可重生的自闭性虚拟子宫。我们需要的空间不一定有墙壁,但是必须有一个点可以孤独片刻,且容许超链接。
在另一方面,游牧式的劳工人潮涌入都市中追求更多的机会与更好的生活。在哥伦比亚的波哥大,近年来在乡村地区的内战导致都市激增的人口比例由50%跳至80%。而不论贫富,人们都把都市当成战场,并且在寻找他们的碉堡。
碉堡不一定是石造的防御城堡,也可以是找到的空间和临时性的构造,只要是地点战略性的接近哨站与补给线,就像口传中的战士的真实故事所述。尽管一栋乡野别墅的外观依然如昔,地下酒窖与通道还已成为撤退军队的临时居所。
八○年代中期源起于日本的卡拉OK,是一种设有电视屏幕与业余歌唱设备的新型喝酒聚会场所,至今卡拉OK风行全亚,人们下班后挤进这些小房间里放松寻欢,也在这里进行秘密的商议与交流,包括在此异质空间中的性行为。东京的胶囊旅馆是为了旅游者所设计的高科技都市碉堡的先驱,同样在东京的温泉旅店里,分割尺寸雷同的休息空间是同性恋者的茧居。